上海应物所两项成果荣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7年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名最高奖获奖人、279个项目(其中自然科学奖42项)、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由上海应物所马余刚研究员牵头完成的“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和樊春海研究员牵头完成的 “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两大项目同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马余刚研究员和樊春海研究员作为获奖项目代表上台领奖。

“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是原子核物理的前沿基础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是:马余刚、陈宏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程建平(清华大学)、陈金辉、刘峰(华中师范大学)。该项目在极端相对论能区的重离子碰撞中探测到两个反物质原子核,并研究了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特征与集体运动性质。主要成就包括: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该发现打开了三维核素图的大门;发现反氦4核,这是迄今人类所能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通过强子谱学和集体性质研究给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信号;研制成功了RHIC-STAR的大型飞行时间探测器,并首次运用在高能重离子对撞机实验上。项目成果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对人们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和理解宇宙早期物质形态的演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项目属于“生物分析化学”与“界面物理化学”交叉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是:樊春海,李根喜(南京大学),宋世平,王丽华,李迪。该项目以生物传感“界面”为核心,针对生物分子在传感界面上的吸附、组装和识别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动态”生物传感检测新策略,通过构建一系列基于界面调控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若干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生物分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