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为庆祝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成立五十五周年,上海应物所分别于2014年11月11日、12月8日和12月29日举办了三场“所庆”系列学术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了6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做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上海应物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等数百人次参加了报告会。

11月11日下午,来自瑞士的Ralph Eichler教授在上海应物所张江园区大报告厅做了题为“Knowledge Transfer to Industry of ETH Zurich and PSI”的学术报告,拉开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的序幕。Ralph Eichler教授现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ssischeTechnischeHochschule Zürich,简称ETH)校长,曾经担任保罗?谢尔联邦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简称PSI)所长一职。PSI是瑞士最大的国家研究所,拥有瑞士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其研究方向与学科组成与上海应物所具有很多相似之处。Ralph Eichler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瑞士在自由电子激光、医疗加速器、探测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随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Per Peterson教授做了题为“SINAP, Science, and the Vision of the Thorium Molten Salt Reactor”的学术报告。Per Peterson教授是核能研究领域的专家并熟知上海应物所钍基熔盐堆核能(TMSR)项目。在报告中,Per Peterson教授结合上海应物所核能项目的研究现状,分析了TMSR研究在安全性、材料、人才方面所将面临的挑战。

12月8日,“所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场在上海应物所嘉定园区多功能厅举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高级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许怒研究员做了题目为“Exploring phase diagram of nuclear matter at extremely high baryon density”的报告。作为上海应物所的杰出所友、客座研究员,许怒教授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在上海应物所的工作经历畅谈了对待科研的学术态度及工作方法,介绍了国际上高能核物理的大型装置以及RHIC-STAR十余年来运行的重要科学成果,重点介绍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实验观测和反物质寻找以及今后高能核物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沿——探索高重子密度下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所预言的相变的临界终点。随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瑚珊研究员做了题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研究进展介绍”的报告。作为中科院先导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系统”的负责人,徐瑚珊研究员主要介绍了自专项启动以来,ADS团队在总体方案、超导直线加速器、重金属散裂靶、次临界反应堆及核能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上海应物所承担的中科院先导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TMSR系统”与“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系统”同属一个中科院先导项目,目标是为解决中国未来能源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12月2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同步辐射Spring-8中心(RIKEN Spring-8 Center)主任Tetsuya Ishikawa教授在上海应物所张江园区大报告厅做了题为“同步辐射与社会”的学术报告,即“所庆”系列学术报告之三的第一场报告。Ishikawa教授是国际著名的X射线光学专家,成功建设了Spring-8的超长束线站,以及日本紧凑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SACLA。Ishikawa教授在同步辐射加速器及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方面与上海应物所有着长期密切的交流合作。报告中,Ishikawa教授以Spring-8光源为例,着眼于同步辐射光源在工业、生产、民生等领域的应用,阐述了同步辐射光源与社会民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同步辐射光源的社会效应有很大的启发性。随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物理系的缪建伟教授做了题目为“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进行相干衍射成像”的学术报告。缪建伟教授是国际上X光衍射成像方面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学术成果显著。他在本次报告中重点展示了他近年在三维衍射显微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全相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出现将会给X光衍射成像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缪建伟教授来所交流期间,恰逢上海应物所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正式开工,其报告对从事光源加速器和光束线站建设、实验方法学研究,特别是自由电子激光相关研究的听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次“所庆”系列学术报告的圆满成功,为五十五周年所庆活动画上了精彩的一笔。此等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上海应物所的学术氛围,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上海应物所的国际影响力。(科研处 供稿)

 

Ralph Eichler教授学术报告                      Per Peterson教授学术报告

 

许怒教授学术报告                                徐瑚珊教授学术报告

 

Tetsuya Ishikawa教授学术报告                        缪建伟教授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