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光源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记者王有佳)在19日举行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获得唯一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上海光源工程是由国家发改委、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也是上海市“科教兴市”首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在上海光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江绵恒的带领下,联合国内科研、设备、设计、制造等300多家单位,交叉创新、自主研发突破近百项关键技术,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自2009年5月6日开放以来,上海光源开机率逐年上升,2012年已达到98.4%,光源的主要运行技术指标优于国际上新建光源的同期运行水平。目前,已累计执行用户研究课题3614个,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用户来自全国278家单位(高校134、研究所99、医院18、公司27),共计约5500人。

上海光源目前已成为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重大科学平台,用户成果显著,已发表论文约800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58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三种国际顶级刊物论文20篇,对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据上海光源工程总经理、中科院上海应物所徐洪杰介绍,上海光源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一台能量为150MeV(兆电子伏特)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周长180米、能量3.5GeV(吉电子伏特)的增强器,一台周长432米、能量3.5GeV的电子储存环,首批建设的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公用设施以及主体建筑和辅助建筑;总投资约14.3亿元,建设工期52个月。

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具有建设60多条光束线站的能力,可以覆盖从红外波段到硬X射线波段的宽广光谱范围。同步辐射具有波长范围宽、高强度、高亮度、高准直性、高偏振与准相干性、可准确计算、高稳定性等一系列比其他人工光源更优异的特性。上海光源将成为用于从事生命、材料、环境、信息、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地质等诸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化工、医药和微加工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实验研究的国家级的开放共享的多学科研究平台。

上海光源工程是一项技术和工艺复杂的高难度大科学工程,从1995年成立“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可行性工作组”开始上海光源方案设计,不断融合国际上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和光束线站设计的新思想和最新成果,使其最终整机性能(包括加速器、光束线站、公用设施和建安)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使我国同步辐射光源的亮度和品质比一代光源(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和二代光源(合肥同步辐射装置)提高了4个量级,实验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空间分辨进入纳米、时间分辨可达皮秒、能量分辨实现毫电子伏,原位动态被广泛应用。

据上海光源工程副总经理、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介绍,上海光源首批线站建成后,国家通过其它专项先后启动了8条线站的建设: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为核心的国家蛋白质研究上海设施“5线6站”、以高温超导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梦之线”、以新能源材料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支持的近常压光电子能谱以及低能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两条线站。

赵振堂表示,上海光源后续建设完成后,用户数量将逾万人,将对我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转载自4月19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