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光源”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召开

(记者 俞立严)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82项(人),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270项。9人获得首次设立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3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上海光源”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坐落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 赵昀 早报资料

 

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正在北京出席会议的市委书记韩正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出席大会并讲话。

杨雄强调,科技发展决定上海未来,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培养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争创我国科技新标杆,培育上海发展新支点,为上海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不懈努力。

市领导殷一璀、吴志明、李希、尹弘、姜樑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宣读《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项目)的决定》。副市长沈晓明主持会议。

 

3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82项(人),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270项。首次设立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封东来、俞飚、刘昌胜、毛颖、张峰、李劲松、李革、张忠铧、贡俊等9人;俄籍分子生物学专家菲利普(Phi1ipp Khaitovich)、美籍肿瘤放射治疗专家陆嘉德(Jiade Jay Lu)、美籍国际制造工程界著名科学家倪军(Jun Ni)3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杨雄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上海科技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近年来,上海立足全国科技大局和自身发展实际,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原创能力,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应该成为、能够成为也正在成为上海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光源”可助力治污

“上海光源”在昨天奖励大会拔得头筹,获得唯一的2012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上海光源”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将在包括防治禽流感病毒、防控PM2.5等研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试验平台。

“上海光源”位于浦东张江张衡路,俯瞰像“鹦鹉螺”。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介绍,“上海光源”似一个超级显微镜,能发出第三代同步辐射光,在这种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中科院专家已利用“上海光源”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蛋白的晶体结构,今年的H7N9禽流感病毒蛋白的结构也有望得到破解,从而为药物研发打下基础。

“上海光源”在PM2.5污染的治理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复旦大学唐幸福课题组利用同步辐射光,在抗碱金属脱硝催化剂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该催化剂具有强抗碱金属能力,在锅炉燃烧过程中,能把秸秆等生物质转化为热能或电能;同时,燃烧生成的PM2.5会被除尘装置收集起来。这就提供了将秸秆变废为宝,减少PM2.5的环保方案。

 

科普医生杨秉辉获奖

从事医学科普20多年,由浅入深地解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写下超过400万字科普稿的“神奇医生”——年逾七旬的原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教授昨天因其在医学科普理论与实践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因科普而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上海还没有先例。

上世纪70年代初,刚从医的杨秉辉到江苏启东研究肝癌高发区,发现许多人的甲胎蛋白超标,是肝炎阳性病人,容易发展至肝癌。但当地人都不相信他,很多人结果得肝癌去世。“一场科普讲座、一本科普书能够救的人也许远超过一位医生在手术室里救治的病人数。”杨秉辉回忆当初思想的改变说。

1984年起,杨秉辉应邀担任上海电台业余节目主持人,开创专业人士主持科技节目先河,持续近20年。即使在任中山医院院领导时期,杨秉辉仍然利用休息时间,乘坐公交去电台义务主持。他还写了千余篇科普文章,总字数超过400万字。杨秉辉目前是中央文明办及卫生部评选的 “全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转载自《东方早报》2013年4月20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