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纪念

沉痛悼念徐洪杰老所长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同步辐射物理学家、钍基熔盐堆先进核能系统的开拓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十届、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经理部总经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钍基核裂变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上海联和日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核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所长,我们敬爱的老所长徐洪杰同志。

徐洪杰同志因病于2025年9月14日8时1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噩耗传来,全所悲恸。

徐洪杰同志1955年1月生于江苏南京。因父亲支援国家化学工业建设,1962年9月起先后在吉林市龙潭区中心小学、河南省开封化肥厂子弟小学、五七中学、子弟中学读书。1974年4月至1978年1月在河南省柘城县慈圣公社插队、后担任生产队长。恢复高考后,1978年2月进入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核物理与核技术专业攻读本科和研究生,198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2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杨福家院士。

毕业后,徐洪杰同志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离子束物理研究工作。1991年4月留所工作,聘为副研究员;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回所后,历任核分析研究室副主任、所长助理,1995年聘为研究员。在此期间,完成轻元素剖面分布的离子束分析研究,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青年科学家奖。

在我所处于“低谷”时,1995年5月徐洪杰同志被任命为常务副所长,并受命转变研究方向,投身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即上海光源——的研究、立项和建设工作,先后出任项目可行性工作组副组长、预研工程指挥部副总经理,199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在项目立项遇到巨大困难时,2001年6月担任所长,同时担任上海光源预研工程指挥部总经理,2004年国家立项后担任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经理部总经理。在主持我所工作和上海光源工程期间,徐所长带领全所职工“求生存、求发展”,我所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高,2001年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旧貌换新颜;历经十年预先研究和争取立项,2004年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工建设,2009年按期、高质量地建成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自此“中国加入世界级同步辐射俱乐部”。上海光源工程获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徐所长2007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年作为建设者代表光荣出席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会。

2009年8月所长任期届满时,徐所长受命再次转变研究方向,“无中生有”牵头开展钍基熔盐堆先进核能研发。自2010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专项负责人,以及依托该专项建立的中国科学院钍基熔盐核能系统研究中心、卓越创新中心、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等跨单位协同创新单元的负责人;2019年起担任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20年1月徐所长办理退休手续,2024年10月钍基熔盐堆先导专项通过专家验收。在领衔钍基熔盐堆先进核能研发过程中,徐所长带领核能团队从“零”开始建立钍基熔盐堆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并突破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世界首座熔盐堆缩比仿真装置和目前世界上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综合实验平台——2MW实验堆,完成世界上第一次熔盐堆添加钍燃料的实验,并广泛合作基本形成了国内产业链雏形。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国际评价“中国正引领全球熔盐堆研发”;徐所长202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此外,徐所长1995年当选上海市核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00年和2005年当选上海核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长;1995年当选上海市科协委员,后当选常委。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同步辐射论坛理事会理事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能源领域专门委员会委员等。

徐洪杰同志一生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始终恪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联系实际的政策把握和深厚渊博的哲学功底指导我所各项事业的发展。徐所长毕生致力于核科学技术研究、大科学工程及科研管理,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敬业奉献、实事求是、严谨扎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伟岸的榜样——

我们敬爱的徐所长,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在九十年代我所“求生存”的“低谷期”,徐所长就提出国立研究所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一方面积极投身争取上海光源工程的国家立项工作,并与所领导一班人调研国际科技动态谋划相对论自由电子光源集群的发展;另一方面找准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科学的定位,提出中国科学院发展核技术的建议,落实重要应用研究项目和做大做强核技术产业化。在上海光源工程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徐所长敏锐地洞察到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发展趋势,牵头制定二期、三期更高性能指标的线站规划,谋划和争取后续线站、光源装置和重大研究项目等任务,持续保持上海光源的国际竞争力。在钍基熔盐堆研发过程中,徐所长始终着力于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的优化,确立了发展小型模块化技术加快熔盐堆工业应用、采用乏燃料批处理模式加速钍基核燃料高效利用的总体技术路线;提出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项目建议并纳入国家规划,组织骨干团队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研发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梳理基础科学问题和确定近期研究计划,协调推进与企业合作打造自主可控供应链和产业链,加速钍基熔盐堆工业应用、助推国家能源独立。国际权威专家评价我们“在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上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将继续成功引领世界熔盐堆发展”。

我们敬爱的徐所长,是睿智非凡、善做善成的科技领导者。“顺天时、借地利、促人和”是徐所长的管理理念,遵循规律、联系实际、自信自立、顾大局看全局是徐所长的做事原则。上海光源工程14亿投资、52个月工期、建成时仍要世界一流,一支年轻没经验的团队——这在同行看来,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徐所长与经理部、所领导一班人,积极寻求上级支持,为工程实施保驾护航;推行权责一致的分级管理,发挥各级骨干的能动性;把握进度计划中的关键路线,通过集思广益、技术预案、组织力量、集中资源等措施破解了工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个困难,最终实现了经费、工期、质量三控制,创造了“破土动工三年出光”的“世界纪录”,成就了大科学装置建设与管理的典范。在研究所改革发展、钍基熔盐堆攻关过程中,徐所长凭着深厚扎实的物理与逻辑功底,能够综合各专业的意见,果断做出正确的技术决策;凭着全局视野、大局意识和大气公允的态度,巧妙化解工作中的矛盾、困难和僵局,从而驾驭复杂、引领变革、实现突破,成就一件件大事。

我们敬爱的徐所长,是循循善诱、奖掖后学的团队引路人。徐所长毕生以科技报国为事业,高度重视团队人才培养工作,发掘培养了一支三四十岁的研究所管理骨干队伍、一支精益求精的上海光源科技队伍、一支坚韧不拔的钍基熔盐堆攻关团队。徐所长坚持“人才强所”战略,在资源极其紧缺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引进人才、留住关键人才,设立博士房贴,使我所人才队伍结构从博士仅20名发展到占比超过1/3。徐所长善于调动全体各类成员的积极性,吸收下属企业工程师充实光源工艺队伍、组织下岗职工承担光源保卫工作,职工们待光源如家,“枯木朽株齐努力”,有力保障了光源工程。徐所长面对核能队伍“无中生有”、长期攻关的巨大挑战,提出了“专业归队、就近转行、以老带新、边干边学”的队伍建设思路,物色六〇七〇后骨干、吸引八〇后俊才、招收九〇后新人、聘请四〇五〇后专家,三年时间组建培养起一支400人规模、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钍基熔盐堆专业研发团队。徐所长强调“用人用其长、看人看其长”,不拘一格提拔重用年轻人,组织了光源二期线站提议组、小型模块化堆调研组、热工水力研究计划组等多支“体系外”的青年小组,如今很多都成长为科研骨干。徐所长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即便再忙,也在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抽出整块时间指点学生,如今已绿茵遍地、桃李成蹊。

我们敬爱的徐所长,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科技事业,因热爱而信念坚定,因热爱而不断攀登,因热爱而不畏艰难,因热爱而喜悦满足。徐所长说过:“科研人员一辈子能干一件大事、干成一件大事,是非常幸运的。”而徐所长干成了兴核所、建光源、创钍能三件大事,是因为“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应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和英雄气慨。

我们敬爱的徐所长,是如此热爱科技事业,如此热爱他倾注心血的应物所、核技术、上海光源和钍基熔盐堆。这半年来,几乎每周到所里组织我们研讨,规划钍基熔盐堆未来科研、工程、产业的发展,亲自抓学科发展与产业化布局,为我们指明方向。就在上周五,徐所长还与我们讨论出版专著、开展科普的五年计划,约定这两件事落实后再帮我们梳理优化目前重大科技任务的技术路线……未曾想到这已是未竟之愿。

徐所长的骤然离去,是我所的巨大损失,是核能与核技术事业的重大损失。

哲人其萎,典范长存。我们将继承徐所长未竟的核能事业,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团结一心、拼搏奋斗,坚定不移推进他所擘画的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发展蓝图,为抢占核能科技战略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敬爱的徐所长,请您安息吧。

您热爱的事业,我们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