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20091031日,钱学森去世,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是在多方打听后第一次来到钱老家,都被眼前这幢有两个单元的老式普通公寓惊呆了。这位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所住的房子,用蜗居两字形容都是合适的。人们亲眼所见,这位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大科学家,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先驱,就是在这座公寓楼里度过了他98载人生中的一半时光。自从196010月搬进航天部大院以后,钱学森就再没挪过窝。那实在是一座太旧的公寓单元房,墙上还有唐山大地震后留下的裂纹和加固筋。 

  在我们国家,住房标准也是一名公务人员所享受待遇的重要标志。钱学森当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后,组织上曾不止一次想给他按标准盖一座小楼。若有一栋小楼和一个小院,他可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有利于身体健康。而钱老总是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后来,很多和钱老同船回国的人都评上院士,住进了新盖的院士楼,钱老仍然拒绝搬到新房子里。一些去过钱老家的人都感到,他住的房子实在太旧了,房间也小。但钱老本人心安气静,把类似住房待遇这些问题看得比一池清水还淡。这是钱老这位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 

  回想当年,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钱学森就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待遇,冲破美国当局层层阻挠返回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回国后,钱老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将全部的热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远远优于当年钱老这一辈科学家。作为新一代核能人,我们更应该学习钱学森这样的淡泊名利的精神,不要计较物质上的小得失,全身心投入到第四代核能产业化这一伟大工程中去,真正为国家从核能大国转变为核能强国,实现能源独立这样的伟大事业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