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福家,博学笃行

  2019年初的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分组讨论会上,一位83岁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以高等院校、各尽其职为题,向李克强总理汇报,总理积极回应,并表示自己有老校长的《博雅教育》一书,老校长说想将第四版书送给总理,总理欣然表示感谢。这位老校长便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教育家与核物理学家的杨福家校长,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校长、世界大学校长执行会理事,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此外,杨院士也是出任英国著名高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为国家两弹一星及高校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说: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导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蘑菇云的神奇是我儿时起就追逐的梦,今年初春三月,迈开匆匆脚步,踏上南下列车,平生第一次来到国际大都市上海,赶赴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参加研究生复试,那碧荷初盛,清风送香,水光潋滟、垂柳依依的荷韵柳曳美景,令人陶醉心驰;与户外山清水秀特色之相辉映成趣的是室内高科技、现代化的尖端设施与众多国际领先科研成果,正诠释着上海应物所建所60周年来波澜壮阔的辉煌业绩,展示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们博学笃行,矢志报国的丰功伟绩。 

  追溯往昔,感恩先贤,新时代更要弘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情怀。杨福家院士既是一位耀眼明星,亦是一位杰出的代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后,又把全部精力和卓越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凝结着一位理想主义者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是毫无迟疑的信念和绝无虚妄的豪情的特质。这些不仅是青年研究生们学习的楷模,更是我们毕其一生要研修深造传承的基因。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所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一部《杨福家传》,书中文字以优美的语言,呈现出满满的正能量,亦对于青年学子如何成长提供一个完美的回答,给予人无穷梦想和无尽力量。《杨福家传》一书中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感悟,杨所长不仅是上海应物所的开创者,亦可谓是缔造者。杨所长当年在任时曾说,要提倡一种精神,没有精神的研究所是没有希望的,强调时称上海原子核所要造就与弘扬核所精神 

  读毕此书,给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凝练核所精神为当代青年学者务必拥有的“三大情怀”:首先是报国情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青年学者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再者是人文情怀,注重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青年学子不能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务必要着力高尚道德情操的研修;最后是科学家情怀,博学笃志,在科研过程中须敢于突破、敢于尝试、敢于质疑,亦要勇于挑战、勇于首创、勇于创新,去见无人可见之科学风景,三者互为一体,才能保持旺盛精神力量,核所精神也要作为乘着新时代东风的我们这一代青年研究生的座右铭。 

  继承报国情怀,历史和现实无一不告诫我们,青年学子需要有使命担当。当前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青年新的使命和责任,青年学子应胸怀大志、坚定信念。杨院士以报国情怀,超人胆略和非凡智慧,担负起历史责任,对上海建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获准到建成起到无可替代作用,项目对应物所发展至关重要,为我国新材料、新药物、新技术、新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出杰出贡献。至今,应物所已承担起600余项国家战略性先导型科技专项,全面掌握熔盐堆设计和建设的关键技术,研发第四代裂变反应堆,拥有国际领先的全部知识产权,建成世界级的钍基熔岩堆核能系统研究基地。时不我待,青年研究生要传承报国情怀,敏于求知、勤于实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榜样指引人生方向,精神决定成败。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扎实学习领域和知识结构,快速提高与时代发展和学术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注重人文情怀,杨院士当年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强青年研究生爱国、立志、创业的教育,由于系统培养和多年不懈,一批优秀杰出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今天应物所的栋梁,成为行业领军者,如:徐洪杰、李燕、马玉刚、戴志敏、刘桂民等导师贤达们。应物所人文情怀赤诚且厚重,青年学子要在大熔炉中,自觉加强崇高品德培养,发扬核所精神的好所风,传承团结互助、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学风,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锐气,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超越进取。青年时代,选择担当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学子应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才能用从挫折中汲取的教训启迪人生,才能在奋斗青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杨福家院士说:在我的理解,梦想就是追求。1962年,邓小平在中苏关系破裂后,果断做出了向西方派留学生决策,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也成为我的人生转折,我荣幸地被选中去丹麦深造。学成回国后,院士在追求科学中绘就三大情怀践行者的精彩。我希望青年学子都有一个梦想,有大有小的梦,大的梦是一致的,点燃报国的火种和激情,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强起来。小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丰富知识文化,探索奥秘,追求真理,付之实践,绘就精彩。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发现都产生于思维最敏捷、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这是普遍规律,杨院士说。因此,作为青年学子应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早日变为现实。 

  《杨福家传》告诉我们,是伟大的党成就了杨福家,是伟大祖国创造了国科大辉煌的今天,打开心扉,心底呐喊,一切归功于伟大的党,一切归功于伟大祖国。我们作为新一辈青年要守初心、立大志、追梦想、展作为,让我们用无悔的青春,抒写非凡的梦想。在喜迎建国70周年庆典之际,中科院迎来建院70周年,上海应物所建所60周年,我们为老一辈国科大人高瞻远瞩的胆略、执着的追求和超凡的智慧而由衷敬佩,为导师贤达传承应物所核所精神,大胆创新,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而感慨万千。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工业发展,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引领世界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我励志成为杨福家院士那样在领域有造诣、有作为的人,传承报国情怀和爱国文化,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伟大中国梦,博学笃行成为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国科大人! 

  蕴养科学家情怀,国科大是科学家的摇篮,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高校,如今的科研水平位列世界前沿,国科大赋予我们无比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知识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充分应用与开发的科技力量,在已经形成的核物理、上海光源、放射医疗和辐射化学的科研特色基础上,积极向更深的学术领域和科学奥秘探究,志存高远却又脚踏实地,不断充实自己知识与才智,在科学道路上不断磨砺自己,努力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