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之火,可以燎原
初见杨福家先生是在院士讲座的会场。
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端坐在讲台上娓娓道来,一个多小时深入浅出的畅谈,思路清晰、观点犀利,除了满头的银丝,很难将他与年逾八旬的老人联系在一起。那个《原子核物理》封面上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这时才在我的心里有了一个清晰丰满的形象。跟绝大多数八旬老人不同,杨老并没有选择安稳的退休生活来颐养天年,而是依然钟情于高等教育事业,以院士的经验和名校校长的视野来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趟出一条教育改革的可行之道。到底是什么引领者这位老人攻坚克难、呕心沥血,甚至在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翻开这本杨老的传记,字里行间“火种”一词屡见不鲜,“点燃心中的火种”更是他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原来杨老心中“火种”像明灯一般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与感悟。
火种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盎然兴趣。
“所有的创造都是从问问题开始的。”在回忆书中记叙杨先生少年时代的篇章里,我看到了兴趣和好奇成为了他的“火种”,成为了创造的源泉。对比童年时好问善思的“火种”被老师老师扼杀,与中学时期英语学习的“火种”被点燃,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让顽皮的小男孩走上了发愤图强的道路。因此杨老在教学实践中,在公开报告中,在教改建议中,不断提及的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理念,正是“点燃心中火种”最纯粹的表达。读到这里,我不禁对杨老提及的“热爱磨玻璃”和“选择烹饪学院”的两位青年艳羡不已。我似乎已将自己独特的兴趣遗忘,现实中更多是选择“在恰当的时间做该做的事”:从专业、升学到理想和未来,我总是遵循着该做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是时候点燃心中尘封的“火种”了。
火种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无限潜能。
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心中的梦想由微弱的火种升腾为燎原之势,那么前方道路上的重重考验就不再是阻碍,而是一路披荆斩棘的经验。在复旦求学研究前沿科学时,卢鹤绂先生的严格要求促成了杨先生心中的“火种”,让他深刻理解了原子核理论的奥妙。因此,我联想到科研中导师提出的钻研新方法的要求,心中的“火种”还在,终究会在一番钻研后有所突破。
火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改初心。
伟大的思想都有相似之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重要论述,而杨先生的传记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初心”。动荡岁月时的执着坚守,复旦执教时的辛勤耕耘,走向国际后的潜心思考,杨老的“初心”是“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无私奉献与家国情怀。“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从以杨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面前的目标任务,肩上背负着的时代和历史使命,对照老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卓越贡献和高尚品质,一定要将初心使命化为勇攀科学高峰的切实行动,做“思想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合格党员。
一颗不灭的火种,一段绚烂的人生。杨老先生用他的坚持与无悔诠释了“火种”的力量,更在我们的心中悄然埋下了跳动的火焰。心心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