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行,福家报国

  中古文人骚客素来喜好携壶老酒,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论地。我尚且达不到如此境界,但不知何时,我也习惯了在茶余饭后寻一知己,闲谈八方。 

  近日,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科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我十分荣幸能够通过支部活动阅读《杨福家传》深入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杨福家院士的光辉经历,在感慨我们伟大祖国不断发展前进的同时,情愫由然而生,遂记此文,发一己拙见。 

  杨福家先生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奋斗,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他曾在2001年起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经历,在那样的歧视年代,杨福家先生却能够作为第一位出任国外名校之长的中国人,这样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件事本身,它也是一次在行动和现实层面上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先进意味着发言权!”的历史真理,正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说:“英国大学选择一位中国科学家担任校长,这证明了他们关于中国的观念正在改变,而中国科学的飞速进步则是他们改变的基础。”诚然,回首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今日的中国腾飞正是我们傲立于世界之林的资本,而这资本的强大占比则来自于中国教育和科学的进步。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曾在少年时代就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和号召;享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的詹天佑先生早年也曾有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世界之上”的慷慨见识;再到1988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其间中国走过了许许多多艰难的探索岁月,有过成功,也有过沧桑,但永远不曾改变的是国人对于科教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粱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群体,我们不应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止步,也不应为世界发展的残酷竞争潮流而迷失,我们更应为之的是勤于钻研,奋发不止,博学明辨,笃行合一。19大报告中习总书记的开篇主题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亿万国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想总书记短短几句间便也包含了对我们的殷切希冀。自此,我们唯有牢固树立“博学笃行,务实求知”的必胜信念,方能挥舞我们心底里“科教报国”的宏伟旌旗。 

  先论博学笃行,博学一词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评定:“博,大通也。”博学,即是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对于我们在校学生而言,要践行博学之道,就当广泛涉猎,文理兼治,从而做到全面提升;而笃行,则要求我们落实所学,知行合一。殊不知,力践博学笃行,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徜徉于繁杂深厚的翰墨汪洋,也不必烂熟百家经史子集,相反地,我们须在日常的琐碎中吸取经验,提炼精华,近而冲破思想的桎梏,吐旧纳新。一代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提到:“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行动的目标就仅仅是一束失去绚烂的灯塔,永远无法照亮前路,获得真知。这二者一气,贯穿始终,加之长久的努力和坚持,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下去,我们才能真正在人群中散发出最沁人的芳香。 

  而要立志报国,还须熟知家国之言。家是自己的港湾和心灵发源,无论你身处何地,家永远是你潜在意识里最终的归宿,小到千家万户,大到疆国万里。 

  女皇武则天曾说过:“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家和国本就是相辅相成,基石相伴的连接体。仲淹文豪仕途受挫却仍旧酣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诗圣杜甫饥寒交迫,栖身破茅也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挚许愿;汨罗江岸,楚骄屈原投身哀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乐声……由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有数不尽的家国心潮,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腔热血,即使经历困苦疲乏,也始终维信深藏心底的家国哲思。没有大国的宏伟,何谈小家的毓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民族上下团结,坚定不移的家国意识在古老地界催生萌芽,经历千年洗练,一步步让这个民族成长为参天碧树,根藏深底,最终永屹世界不败之林。“神九”飞天,“天宫”对接,“蛟龙”入海……东方的这头雄狮在这一片又一片的欢呼声中苏醒奔腾。历史的足印一遍遍地证明,家国本是一体,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欲报之国,必先强于己。 

  杨福家先生用毕生精力给我们新一代的国人做出了“博学贯通,笃行合一”的完美诠释,同时也在我们心中树立了科教报国的标杆,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中,我们须立足当下,在点滴之间播撒奋斗的汗水,实现亿万炎黄的报国梦想!